最近,暑期档最大的“黑马”、二维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爆火,“草根取经团”的故事打动了观众。影片中恰到好处的配乐、工笔和写意融合的画风等引发热议。小妖怪们取经途中的一段背景配乐《取经西行有模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那段陕北说书太好听太应景了!”近年来,影视作品将非遗融入叙事与视听语言中,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带动了“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使文化遗产走出屏幕、走进大众生活。
非遗:提供创作灵感
在《浪浪山小妖怪》中,四个草根小妖怪踏上取经路,一段带着黄土高原气息的陕北说书穿透银幕,将观众带入黄土高原的苍茫意境。观众“一曲回到黄风岭”的感叹,道出了这门古老曲艺的感染力。
深植于非遗技艺的艺术创新,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屡见不鲜。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陈塘关的热闹场景用京剧展现,七色宝莲缓缓盛开时侗族大歌空灵的吟唱声尽显东方神话韵味。参与电影配乐演唱的侗族姑娘杨想妮提到,电影中的音乐改编和创新,让更多人了解到侗族大歌,感觉无比自豪。
无独有偶,这股非遗融入影视的热潮,早已不局限于动画电影。在电视剧领域,非遗元素正从背景装饰走向叙事核心。无论是《藏海传》中推动剧情发展的精妙榫卯技艺和药发木偶,还是《甄嬛传》里承载深宫心事的剪纸小像,或是《去有风的地方》中将传播扎染、鲜花饼制作技艺作为故事叙述的核心,非遗技艺与剧中人物命运、故事脉络深度交织,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部分。
综艺节目中对于非遗技艺的展示和演绎,更注重体验和参与感。《舌尖上的中国》带观众品味非遗美食的匠心独运,《国家宝藏》以戏剧演绎和实地探访讲述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非遗里的中国》打造全景式非遗街区,嘉宾亲身参与景泰蓝制作工序,挑战苗族银饰锻造。非遗技艺从“可看”实现“可感”,也激发了观众实地探源、亲手触摸的强烈愿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素材,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也为创作者提供了许多灵感思路。”影视创作者邱宗蒙认为,在影视作品中,非遗是映照当代生活、承载情感共鸣的鲜活艺术载体。以2023年爆火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用文物拟人化的手法来讲故事、传播非遗项目,比传统纪录片更易触达大众。
地方:抓住打卡热度
今年5月,古装电视剧《藏海传》热播,推动剧情发展的榫卯技艺、药发木偶戏、灯彩等非遗也让观众眼前一亮,不少观众主动了解剧里的各项非遗,跟着剧中主角藏海的脚步,夜游秦淮河观赏灯彩,观赏药发木偶戏表演。
“剧里同款的药发木偶太美太震撼了!”粉丝小倩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在江西上饶葛仙村观看的药发木偶表演,图片中的花火如星雨般倾泻,身着耐火彩衣的木偶在火光中腾空旋转,演绎着“东风夜放花千树”的浪漫。
6月播出的古装电视剧《锦绣芳华》让盛唐牡丹文化火了,剧中再现镂空竹、傩面具、风火流星等非遗元素,各地文旅账号纷纷发文“认领”、科普本土非遗。“我看了两遍,场景设计和角色妆造真实还原了历史。”河南影迷王凤娟告诉记者,看到网上的科普资料后她才知道剧中有不少非遗元素:“原来那一段舞蹈是非遗项目抖空竹啊,真的好美。明年春天,我想去看看洛阳牡丹花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比剧里的牡丹更美。”
影视作品也为地方提供了展示非遗和文旅资源的良机。《藏海传》热播后,被誉为“木偶之乡”的浙江省泰顺县借机推出“非遗烟火秀”文旅项目,药发木偶实景燃放直播内容吸引多家媒体账号同步播放。“太精彩了,有机会我要去现场打卡”“希望中国非遗走向世界”等评论刷屏直播间。
2019年高评分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催生了文旅融合的新实践,2022年,西安市基于该剧IP打造了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街区由该剧美术团队主导场景设计,从整体建筑格局到街巷细节均高度还原剧中浓郁的唐风美学,为游客提供‘走进剧情’的沉浸式体验。”街区负责人邹林丰告诉记者,街区有剧中同款火晶柿子、萧家馄饨等特色小吃,游客可以参与面塑、葫芦烙画等非遗制作,推出的非遗研学课程也契合了亲子家庭体验传统文化的需要。
创新:把游客留下来
当影视作品的热度逐渐消退,如何借助“非遗+文旅”模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推动非遗和地方文旅从“一次性引流”迈向“可持续发展”?
作为影视创作者,邱宗蒙说:“在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想让情节和非遗项目更加融合,必须坚持‘故事优先’的原则。”邱宗蒙认为,创作者要深入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扎根体验,挖掘其核心,让非遗自然而然成为叙事的一部分。不同形式的影视作品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表达优势,通过创新手段实现非遗传播与艺术表达的双赢。
2023年的热播剧《去有风的地方》带动了云南大理的旅游热,也让更多观众了解到白族扎染技艺等非遗项目。剧组在拍摄期间,曾向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请教学习,白族扎染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段树坤便是其中之一。
段树坤说,影视作品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然而,影视作品对非遗技艺的展示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非遗技艺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仅仅通过影视作品无法展示其精髓。在进行作品创作时,还是应沉下心来,认真了解和思考,如何把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展示出来。”
影视作品促进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推动非遗审美向大众转化。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认为:“影视作品中的非遗元素,应借助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比如,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利用非遗元素开发深度研学体验,将非遗元素或相关体验设计到旅游线路、目的地项目中,创造以非遗为核心或融入非遗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将影视剧中的故事或元素融入文旅场景,增强文旅产品的叙事能力和吸引力,帮助消费者找到角色代入感或通过物理介质(道具、场景)产生代入感。”
“影视作品的热度会逐渐消退,文旅项目需要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持续的创新来留住游客。”邹林丰说,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将非遗与演艺、美食、研学等多业态结合,形成了可持续的消费链条,让游客“留”下来,在多元体验中不断发现新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