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抗战纪念地红色旅游发展路径探析
时间:2025年09月02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华大地上丰富的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既承载着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使命,也肩负着推动文旅融合、助力老区振兴的重任。

  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不仅是抗战历史的“活化石”,更搭建起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桥梁,成为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的载体、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和老区振兴的引擎。

  一是精神传承的载体,让伟大抗战精神可感可知。伟大抗战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蕴含在每一处抗战遗址、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段英雄事迹中。红色旅游的核心担当,便是将这种精神从历史文献中“唤醒”,通过场景化呈现、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与历史产生深度共鸣。在黑龙江哈尔滨,赵一曼烈士被捕地、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被串联成“重走抗联路”主题旅游线路。游客沿着当年抗联战士的行军路线徒步,在雪地露营中体验啃冻土豆、喝雪水的艰苦岁月,在密营遗址前聆听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信。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伟大抗战精神从文字记载变为可感可知的情感共鸣。

  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筑牢青少年信仰之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红色旅游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红色旅游以“游中学、学中悟”的形式,更易激发青少年的历史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山西武乡依托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和纪念馆等,打造了“少年八路军”研学项目。参与研学的学生学习整理内务,模拟战术训练,聆听抗战故事,亲手制作木质手榴弹模型。这种“角色扮演+场景体验”的模式,让青少年以参与者的视角感受抗战历史,有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

  三是老区振兴的引擎,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一些革命老区为抗战胜利作出过巨大牺牲,却因地理区位、产业基础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红色旅游的发展,为老区提供了“以红促旅、以旅兴产”的振兴路径。湖南芷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地,当地打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随着游客量的增长,周边村庄发展起抗战主题民宿、芷江鸭特色餐馆,村民通过经营民宿餐饮、销售红色文创产品等实现增收。安徽砀山将抗战遗址与乡村旅游结合,推出“红色研学+果园采摘”线路,既传播了抗战历史,又带动了酥梨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实现了“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当前,在一些抗战纪念地,红色旅游发展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产品同质化、体验单一化、传播碎片化等问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从内容、业态、品牌等多方面发力,让红色旅游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一是内容活化,用科技与创意活化历史。传统的“参观纪念馆+听讲解”模式,难以满足当代游客尤其是年轻群体的需求。红色旅游需借助科技手段与创意设计,让历史“活”起来。

  一方面,可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如山西武乡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通过VR技术还原抗战情景,游客佩戴VR设备即可“置身”炮火连天的阵地,感受八路军战士的英勇冲锋。体验馆还通过AI虚拟人技术打造数字讲解员,游客可与虚拟八路军战士对话,了解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活细节。这种“科技+红色旅游”的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历史场景更具冲击力。

  另一方面,可通过艺术创作丰富内容表达。如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将抗战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设计“抗战遗址”AR明信片、“战地碎片”盲盒、“战地邮差”主题行李牌等文创产品,让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

  二是业态融合,构建“红色+”多元发展格局。单一的红色旅游一定程度上较难形成持续吸引力,需推动“红色+”业态融合,拓展文旅消费场景,实现“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的协同发展。

  首先,“红色+研学”,深化教育功能。除传统研学外,可开发抗战历史研究型研学项目,联合高校历史系、档案馆,为学生提供抗战文献整理、地方抗战史调研等实践项目,培养青少年的历史研究能力。推出伟大抗战精神主题拓展活动,通过模拟行军拉练、团队协作完成“抗战”任务等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

  其次,“红色+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将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结合,如在有地道战遗址的老区推出“地道体验+乡村民宿+民俗展演”线路。游客可体验钻地道、参观地道战纪念馆,还能住农家院、吃农家饭,感受乡村风情,带动村民增收。

  最后,“红色+康养”,拓展消费场景。在革命老区,可依托山区生态资源,开发红色康养度假产品。游客在参观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后,可参与森林徒步、中医养生等活动,实现“精神洗礼+身体康养”的双重需求。

  三是品牌塑造,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红色IP。品牌竞争力至关重要,要通过精准定位、整合传播,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抗战主题红色旅游IP。

  首先,挖掘地域特色,打造差异化品牌。比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可突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主题,打造“和平教育”品牌;东北抗联遗址群可聚焦东北抗联精神,树立“艰苦卓绝、忠贞报国”的品牌形象。

  其次,整合资源,构建品牌矩阵。如山西可整合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和纪念馆、平型关大捷遗址、百团大战纪念馆等资源,打造“山西抗战红色走廊”品牌,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品牌体系。

  最后,创新传播方式,扩大品牌效应。利用短视频平台,拍摄“抗战遗址探访”“抗战英雄故事”等短视频,吸引年轻群体。借助新媒体矩阵,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同步推送红色旅游资讯,让红色旅游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红色旅游资源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我们要始终坚守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初心,不断创新内容、丰富业态、塑造品牌,让红色旅游既保留“红色底色”,又焕发“时代活力”,让每一处抗战纪念地都成为精神传承的阵地,让每一次红色旅游都成为心灵洗礼的旅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共崇左市委党校)

上一篇:深化农文旅融合 促进农产品消费
下一篇:没有了
(作者:季春芳 易福庆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