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关于我国“跳岛游”发展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5年09月08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海岛旅游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海岛旅游的创新模式,跳岛游是指游客通过乘坐游艇、客船、直升机等多样化交通工具,在多座岛屿之间进行短暂停留的跳跃式旅游活动。跳岛游以灵活、多元、深度为核心吸引力,精准契合了现代游客对个性化自由定制和体验密度最大化的追求。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17年海岛统计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共有海岛1.1万余个,已查明有淡水供应的海岛665个,其中有居民海岛452个,具备发展跳岛游的天然条件。我国海岛呈现“南方多、北方少,近岸多、远岸少”的特点,通过串岛成链的方式整合各个岛屿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生态资源与休闲娱乐设施,不仅可以在空间位移与场景转换中丰富游客体验,而且能够通过陆海统筹、联动和协同,推动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

  跳岛游的特点与作用

  一是通过主题化串联实现资源整合和价值提升,突破传统海岛旅游的单一性。跳岛游能够以主题为纽带,将分散的海岛旅游资源有机连接,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夏威夷的跳岛游有效整合了火山地貌、生态禀赋和多元文化,形成了全球顶级海岛旅游目的地。

  二是通过交通网络优化和线路设计,构建起多层级、网络化的旅游空间体系。山东青岛、浙江舟山、广东汕尾等沿海城市通过开通“海上公交”观光线路等形式,串联陆上旅游与海岛出行需求,促进了核心景区与周边海岛联动发展,加速了陆海协同的区域旅游格局形成。

  三是通过资源整合和产品创新丰富消费场景,提升海岛旅游的经济效益。泰国积极推进普吉岛等海岛开发,推出海滩休闲、丛林探险、SPA疗养等主题性产品,通过活动内容丰富化和活动地点多元化,提高游客在各岛间的流动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四是将分散的生态资源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实现环境容量联合调控、污染联防联治。马尔代夫政府对旅游海岛实施“一岛一酒店”政策,每家酒店负责全岛的能源、供水和废弃物处理,形成自给自足的循环系统,并严格进行环境容量控制和生态红线管理。

  我国跳岛游的发展实践

  一是政策方面。国务院办公厅2023年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拓展海洋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海洋海岛旅游资源,提升海岸海岛风貌。完善邮轮、游艇旅游政策,加强邮轮、游艇码头,滨海度假营地,运动船艇码头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沿海各省市积极响应,颁发了多项串联整合沿海旅游资源、推进海岛旅游立体开发、协调和规范各类海岛开发行为的政策文件,为发展跳岛游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是产业基础方面。2024年,海洋服务业增加值62849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59.6%,拉动海洋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显著。从产业发展需求看,我国海岛旅游持续升温,以舟山群岛、长山群岛等为代表的群岛型旅游目的地发展势头强劲,厦门、深圳、青岛等地的游艇俱乐部和游艇消费新业态规模不断壮大,为发展跳岛游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是旅游资源方面。我国漫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海域和众多海岛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海岸类型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北海涠洲岛的火山地貌、汕头南澳岛的候鸟迁徙、温州南麂岛的贝藻海洋生物等各具特色。漫长的历史进程还在沿海地区留下众多文物古迹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如山东刘公岛战场遗址、福建湄洲岛妈祖信俗等,使得中国具备发展跳岛游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

  四是交通方面。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渤海地区的大连、烟台等城市加强海上交通建设,长三角地区的舟山群岛通过跨海大桥、高速公路等实现高效连接,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提升岛屿间通航效率,为发展跳岛游提供了交通条件。

  发展跳岛游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交通与基础设施滞后,尤以无居民岛为甚。通过桥梁或堤坝联通大陆的居民岛数量占比低,海岛高度依赖船运,存在旺季运力缺口。部分岛屿的供水、供电、码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高端民宿与酒店数量有限,医疗急救等服务体系薄弱,整体接待能力有待提升。

  二是产品同质化,文化资源转化不足。目前我国海岛旅游以“观光+渔家乐”等传统模式为主,特色和差异化不足。海岛文化和旅游资源多停留于静态展示,深度沉浸式体验产品不足。海岛民宿以个体经营为主,产业链条短,二次消费占比低。海洋文化挖掘、产品互动性设计和沉浸式消费场景打造仍较为薄弱。这些制约了跳岛游业务的开展。

  三是区域协作深度不足,航线整合困难。现有跳岛游项目以区域性、短途线路为主,缺乏连贯的航线体系和完善的“海上住宿+交通”一体化产品。邮轮母港主要服务国际航线,对海岛串联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省际协作仍停留于规划阶段,跨省航运公司、统一票务系统等实施载体不足。

  四是生态保护压力大,修复成本高昂。我国海岛生态系统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历史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部分岛屿生态受损,需要实施湖泊整治、沙滩修复、山体复绿等系统性工程。部分岛屿仍存在建筑违规占用生态空间、垃圾污水处理能力滞后等问题,威胁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推动我国跳岛游发展的建议

  如何有效整合陆、海、岛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实现滨海旅游向跳岛旅游、海洋旅游的发展空间转换和消费场景创新,是我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结合现有资源、政策和市场基础,跳岛游发展需从生态保护、设施完善、文旅融合等方面着力,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

  一是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守护“和美海岛”底色。发展跳岛游,必须将生态保护修复放在首位。可推广珠海三角岛“改土、净水、复绿、造景”的成功经验,对受损海岛进行系统性修复。以全国33个“和美海岛”为示范,在开发中严格保护独特的海岛地貌、自然景观、珍稀动植物资源,确保跳岛游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绿水青山的基础之上。以制度创新与技术应用筑牢绿色底线,完善环境承载力评估,分级管控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适度开发区,明确民宿、餐饮等业态的密度上限。加快建设海岛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分类与回收体系,推广电动船舶、清洁能源公交等绿色交通工具,逐步构建集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节能设施于一体的低碳示范岛,为跳岛游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完善交通与基础设施,打通“跳岛”脉络。优化交通网络,在海上交通方面,完善码头旅游配套设施,增设专用泊位、候船区及无障碍通道,引进高速客船等高效交通工具。在航线布局方面,加密核心岛屿间短途航线班次,构建高频次摆渡网络,推行“一票通”联程服务,实现限时内自由换乘,消除岛屿间交通壁垒。在陆上慢行系统方面,建设环岛徒步径、观光车道、滨海栈道及观景平台,形成“快进慢游”立体化交通体系。同时,强化生活保障,确保水电稳定供应,改造升级公共厕所、游客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

  三是创新文旅融合模式,打造“一岛一韵”体验。海岛资源类型极其丰富,是跳岛游魅力所在。要深度挖掘每个岛屿的独特禀赋,明确差异化主题及其核心吸引力。在体验活动设计过程中,融合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沉浸式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培训当地居民成为文化讲解员、生态护林员、民宿管家、传统技艺传承展示者、渔家乐经营者。挖掘推广各岛及周边地区的特色海鲜、农产品、传统小吃,绘制“跳岛美食地图”。策划举办音乐节、海丝文化论坛、海钓大赛、生态摄影赛等,吸引特定客群,延长旅游季节。充分把握“打卡、集邮、开盲盒”的消费新趋势,构建集生态保护、文化体验、社交分享于一体的新型跳岛旅游生态,引领海洋旅游消费新潮流。

  四是深化区域协同联动,编织“一程多站”网络。充分发挥浙江、福建、广东海岛数量多的优势,着力打造跨区域“海上风光跳岛游”等精品线路,将散落的“海上明珠”串联成璀璨的“项链”。依托舟山、厦门、广州等城市的邮轮母港资源,深化邮轮旅游合作。设计将邮轮停靠与跳岛游体验相结合的特色航线,为游客提供“邮轮+跳岛”的高品质复合型海上度假体验,扩大跳岛游的覆盖范围,增强吸引力。积极拓展省际合作,挖掘潜在客源市场,如重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向西联合广西、海南,打造“粤桂琼北部湾跳岛游”环线;向东携手福建,共同开发“粤闽海峡跳岛游”线路,挖掘海峡两岸及邻近海域的海岛特色。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王 娟 张 欢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