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日报》报道,近年来,各地景区景点纷纷实行线上预约售票并将其作为主要售票渠道。此举虽然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旅游,却令一些老年人在购票时遇到了困难。有的线上预约售票界面字体较小、选项设置复杂,不利于老年人操作。有的景区景点虽然开放线下售票窗口,但提供的门票数量较为有限,存在老年人现场购票却被告知无票的情况。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显示,2024年,45岁以上的中老年旅游者合计出游11.94亿人次,占据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36.81%,“新一代”老年人平均每年进行8次国内旅游,每次旅行花费数千元。但数字化预约的“隐形门槛”,正将一些渴望出游的老年人挡在景区景点门外。当技术便利变成了年龄门槛,如何让预约系统兼顾效率与温度,成为银发旅游潮中亟待解决的民生课题。
预约难题的本质是数字化服务与老年群体需求之间的错位。民政部等组织开展的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老年人中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占36.6%,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占40.4%,没有智能手机的占23.0%。分年龄组看,低龄老年人中49.6%会使用智能手机,中龄和高龄老年人中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分别是24.4%和10.0%。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中,会手机网络聊天的占74.7%,会手机支付的占18.1%,会预约挂号就诊的占9.6%,会用网约车软件的占7.1%。从这组数据来看,景区景点若一味推行“全线上化”预约,无异于将一部分群体排除在外。
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多老年人并非拒绝数字化,而是需要更友好的适配服务。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首批发展智慧旅游提高适老化程度示范案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杭州适老服务弥‘鸿沟’ 便民惠民提效能”案例中提到,杭州在景区全面推广移动支付的同时,保留线下预约和购票等场景,为老年人保留人工售检票服务窗口,支持现金等多渠道支付方式。70岁以上老年人,直接凭身份证在检票闸机上刷卡放行,一个步骤实现实名验证和刷卡通行双服务,简化预约流程便捷入园。此外,针对60岁以上70岁以下享受半价优惠的老年人,杭州主要景区均设置“老年人服务专属窗口”,通过身份证读取,实现预约和实名入园服务。
技术可行与服务缺失的矛盾,更凸显出适老化改造的紧迫性。黄山景区通过“拍照身份证自动填信息”功能、字体放大标注等优化措施,让老年游客线上购票成功率有效提升;“游云南”APP推出“长辈模式”,以简化界面、语音导览等功能,获得好评。这些案例证明,适老化改造并非技术难题,关键在于是否将老年群体需求纳入设计考量。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一系列示范案例中,从徐州的智慧导览系统到北京的适老旅游地图,都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但现实中,不少景区仍存在“重技术轻服务”倾向。有的预约页面充斥弹窗广告,有的验证码设计复杂,有的甚至将“无预约不入园”作为免责理由。这种“一刀切”的数字化,违背了公共服务的普惠原则——应兼顾不同群体的使用能力,而非简单地以“技术进步”为由设置壁垒。
破解老年人线上预约难题,需要构建“技术适配+服务兜底”的双重保障体系。在技术层面,应推动预约系统设置“长辈模式”,简化操作步骤、放大交互界面字体,同时保留身份证、社保卡等证件的线下核验渠道。在服务层面,要保留一定比例的人工窗口,配备专门志愿者协助老年人完成预约、支付等流程。社区也可联动旅行社开展“预约代办”“旅游陪伴”等公益服务。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将适老化服务纳入评级、绩效考核等。从南京的景区志愿者帮扶到宁夏旅游一卡通的适老设计,各地已有不少成功探索,关键在于将这些经验从“示范案例”转化为“行业标准”。
银发旅游潮是对社会包容性的考验。当众多老年人渴望走出家门,当旅游成为他们乐享晚年的重要方式,预约系统就不该成为“年龄筛选器”。景区景点的价值不仅在于风景本身,更在于能否让每个群体平等享受这份美好。从杭州的贴心服务到黄山的技术优化,这些实践共同指向一个结论:数字化的终极目标是提升所有人的生活品质,而非制造新的鸿沟。让预约系统多一分温度,让线下服务多一分坚守,才能让银发旅游真正成为温暖的民生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