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影视+旅游”路径探析
时间:2025年09月16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2025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国内外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为四川、河南等地旅游业带来发展新机遇。影视剧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演绎,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有助于推动文旅产业从“资源依赖”向“内容驱动”转型。

  影视剧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具象化,对传统故事进行现代化重构,在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同时,赋予旅游目的地独特的文化标识。例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主角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内核为主线,将四川方言、三星堆青铜器等元素巧妙融合,在不破坏传统神话叙事结构的同时,为文化符号注入地域特征。

  在影视剧等文化作品的影响下,文旅产业升级步伐逐渐加快,形成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文旅新生态。

  首先,将“风景”转换为“场景”,培育消费新模式。传统旅游模式多以自然风光为核心资源,游客消费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门票及景区内餐饮等配套服务消费为主。“影视+旅游”模式在保留自然风光核心吸引力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各类影视IP资源,对旅游场景进行二次加工,还原影视场景,让游客从“观景”转变为“入戏”,传统观光旅游模式由此转化为深度体验模式。例如,西安以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为蓝本打造沉浸式唐风市井文化街区,同时开设“唐食”、换装推理等多业态消费场景,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的深度融合。

  其次,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催生文旅新业态。近年来,各地积极将VR、AR、XR等前沿数字技术应用于“影视+旅游”项目,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例如,以电视剧《唐朝诡事录》为蓝本打造的国潮沉浸剧场《唐朝诡事录·西行》,通过VR技术,实现游客与剧中人物的互动,丰富游客的感官体验。数字技术的应用,优化了传统文旅产业的服务模式,显著提升了传统文化资本的转化效能。

  最后,影视IP与旅游深度融合,有助于构建多元化价值体系。在经济维度上,“影视+旅游”跨界融合是提升文旅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在文化维度上,优质的影视作品通过视觉效果传播传统文化,而线下旅游地的实地体验进一步强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效能,推动了文化价值的升级。

  当前,影视IP已逐渐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热门IP时效性较短,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影响文旅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影视+旅游”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缺乏深度文化挖掘。为此,应进一步挖掘文旅资源,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探索“影视+旅游”长期可持续发展路径。

  首先,借助IP热度,构建“影视+旅游”长效运营机制,保证长期高质量的内容输出。深度挖掘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内涵,通过拍摄纪录片、优质短片等方式演绎文化故事,形成系列输出。制定长期文旅内容规划,在传统节日、旅游旺季等重要节点,定制结合热门IP的特别节目。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旅品牌,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品牌资产。通过多平台推送,实现内容的广泛覆盖。根据不同媒体特征及用户偏好,制定差异化内容分发策略,构建多平台推送与精准化投放的内容传播机制,推动“影视+旅游”从短期流量驱动向长期价值驱动转型。

  其次,深度挖掘本地文化,优化旅游体验感。梳理当地历史遗迹、民俗节庆等文化资源,从中提炼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及精神内核,塑造差异化文化标识。2023年,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在社交平台受到广泛关注。该剧通过影视化手法,将自然意象与地域文化展现给观众,赋予大理“精神疗愈”功能,与现代社会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相契合,使大理从“风景打卡地”成功升级为“精神栖息地”。在推动“影视+旅游”过程中,在地文化的挖掘需以“体验重构”为重点,开发实操性较强的体验项目,如扎染制作等,提高游客互动率。

  最后,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构建“影视+景区+社区”共建共享的旅游服务模式。政府充当决策者,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深度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为影视剧拍摄及景区开发提供保障。企业依托专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将影视IP转化为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场景,吸引各地游客。社区居民是特色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可为游客提供民宿、餐饮等旅游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收益。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作者:迟 琳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