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上午,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25年学术年会·福建省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研讨会在泉州举行。来自学术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以及闽南文化爱好者,聚焦“闽南文化与中外文明互鉴”主题,共同深入研讨“闽南文化在中外文明交流进程中的重要价值与深远影响”,推动闽南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开幕式上,与会领导嘉宾在讲话中指出,闽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关键分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中,借助商贸往来、人口迁徙等形式,与世界各国文化广泛交流、相互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对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意义非凡。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要着力构建一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体系,建设一批集闽南文化元素于一体的世界闽南文化博览园,推动一批闽南文化历史传统村落成为“活态博物馆”,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闽南文化“新地标”,做大一批闽南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建立一批闽南文化进校园的示范点,构筑一个闽南文化现代传播新平台,擦亮闽南儒学文化“新名片”,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世界闽南文化研究中心,铸就具有全球影响的闽南文化标识。
本次研讨会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共收到论文200余篇,分四个专题讨论交流。
在海丝与世界闽南文化专题讨论中,专家学者们从海丝申遗启示、贸易发展与遗产传播、闽南移民文化坚守、民间信仰调适、闽南文化数字叙事、现代转化及国际传播等方面,通过多地案例,剖析闽南文化脉络与发展路径。着重探讨了泉州港、漳州月港、厦门港等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通过商贸活动,促进了闽南文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交流,陶瓷、丝绸等贸易商品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将闽南的工艺文化带向世界。
在李贽、阳明学与闽南先贤专题讨论中,专家学者们深入探讨李贽思想对戏剧创作的影响、地方治理逻辑等,并剖析阳明学与闽南乡贤信奉文化的关联,研究朱子、蔡襄、陈嘉庚等先贤的思想与实践,同时从文学、教育等视角挖掘先贤智慧的当代价值。
在闽南文化与两岸融合发展专题讨论中,专家学者们深入挖掘许地山、陈维英等闽南历史人物的文化与教育价值,探讨信俗、宗祠楹联、闽南语歌曲等文化载体的联结作用,坚持交流为重,发挥地理优势,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不断提升闽南文化影响力。
在闽南文化的多元性与地方社会专题讨论中,学者从历史文献、民俗文化、文旅发展、非遗保护、古城开发等视角,阐述了闽南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人文精神塑造的深刻作用,以及在中外文明交流背景下,闽南区域社会创新发展。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做好研究阐释工作,守护好、传承好闽南文化珍贵遗产。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当前,泉州正加快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此次大会的举办,将有力推动学术研究与闽南文化传承弘扬的深度融合,为打造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提供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