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我国的美食体系中,烧烤自带烟火味和氛围感,休闲社交属性强,是美食旅游和夜间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乡村地区的烧烤因其食材新鲜、品类众多、调料丰富、口味独特、价格实惠而备受关注,出现了云南墨江连路村、山东即墨小庄村、甘肃民乐库陀村、浙江永嘉岭上村等典型,成为“村烤”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样本。本文对云南“村烤”发展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启示。
“村烤”:乡村旅游的新潮流
“村烤”一词由云南墨江首次提出,用于描述该县联珠镇连路村双龙烧烤城的乡村烧烤。顾名思义,“村烤”就是乡村烧烤的简称,意在强调其区位特征——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暗示了美食的特色和卖点。在表达上,“村烤”借鉴了火爆一时的“村超”“村晚”“村咖”等新词汇,有吸引眼球、便于传播等方面的考量。
作为一种烹饪方式,烧烤源远流长,与远古时期人类的狩猎习俗和火的发明密切相关。作为一种美味食品,烧烤在世界各地以各种样态广泛存在,如美国、墨西哥、土耳其、俄罗斯、日本、泰国等地的烤肉。时至今日,烹饪技术和食物日益多样化,但烧烤仍是广受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喜爱的美食。与其他美食相比,烧烤具有突出的休闲和社交属性,因而成为美食旅游和夜间经济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有烧烤摊、烧烤店、烧烤城、烧烤街,有些还成为特色名吃吸引外来游客造访(如西昌火盆烤肉、六盘水烙锅烤肉等),部分还成功扩展到其他城市(如新疆烤肉串、重庆万州烤鱼等),甚至孕育出备受关注的“淄博烧烤”现象。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批以烧烤为特色的美食村,如辽宁海城三里桥村、山东即墨小庄村、云南墨江连路村等。乡村烧烤的价值,不仅在于美食的多元化,更在于为游客提供打开乡村的一扇窗口,还在于探索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墨江双龙烧烤城:“村烤”发展模式剖析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地貌、气候、生物多样性突出,多元文化在此交融,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云南美食以用料广泛、食材鲜嫩、技法多样为特征,烧烤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建水烤豆腐、个旧烤鸡脚、昭通小肉串、勐海烤鸡、宜良烤鸭、傣味烧烤等声名远播。近年来,墨江连路村、芒市芒杏村、元阳牛角寨村、华宁小寨村、普洱曼歇坝村、昆明哈马者村的烧烤美食逐渐受到外地游客关注,其中以墨江连路村最具代表性。
连路村距离墨江县城12公里,G213国道穿境而过。村里的双龙烧烤城由原双龙乡政府于2002年投资建成。每周三、周六是双龙赶集的日子,当地俗称“街子天”。十里八乡的村民赶来出售山货特产,购置生活用品。忙碌之余,村民便三五成群去双龙烧烤城吃烧烤,一来打牙祭,二来交流感情、商议事情。随着自媒体曝光和当地节庆活动的助推,双龙烧烤城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熟知,并进入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推介名单。今年5月,墨江县提出打造“村烤”品牌,发起“云南村烤文旅IP”话题讨论,让“村烤”一词进入公众视野。与其他乡村地区自发、零散的烧烤运营模式相比,墨江“村烤”有四大特点。
一是规模大,集聚度高。双龙烧烤城分为烧烤区、食材销售区(乡村集市)和哈尼特色小吃区,内有136间烧烤店铺,集中在一个山包上,蔚为壮观,被称为“量贩式烧烤”,号称“东南亚第一烧烤城”。
二是群众基础坚实,主客共享。火塘是哈尼族同胞日常生活的中心,烤是墨江哈尼族烹调的主要方式之一。双龙烧烤城所在地村民有吃烧烤的习惯,不是专为外地游客而建设的,经营者和服务员基本是当地人。在游客加入消费队伍之后,这里成为主客共享的美食空间。
三是与集市共生,烟火气浓。双龙烧烤城旁边就是双龙集市,最早是服务于前来赶集的村民,并逐渐形成了“山下买食材、山上吃烧烤”的消费模式。这在保证食材新鲜度和地方性的同时,也让游客参与到食物生产过程当中,既提高了食材选择的自由度,也让逛乡村集市成为体验项目。在集市上,游客可以见到野果、野菜、野生菌等土特产,加深了对当地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饮食文化的了解。
四是口感独特,价格实惠。这里的烧烤食材新鲜,用料足,烤制充分,蘸料丰富,味道好。同时,场地租金、员工工资、税费等相对较低,食客多为本地居民,烧烤价格普遍较实惠。
今年五一假期,墨江县结合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在双龙烧烤城组织了“品村味·看村演·寻乡愁”活动。5月1日至3日,双龙烧烤城累计接待游客10.89万人次。“村烤”不仅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和村民增收,还有效带动了当地旅游发展,成为县域旅游中的新亮点。
烟火乡村:“村烤”发展的方向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乡村是粮油、果蔬、禽蛋、肉类食品的供应基地,拥有丰富的新鲜食材,保留着独特的饮食习俗。美食是旅游者的刚需,已经催生出“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荣昌卤鹅”等现象级事件。美食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打开方式,对吸引眼球和流量发挥着独特作用。可以预见,“村烤”在乡村地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对农产品销售、村民就业创业、乡村旅游发展等有积极影响。但是,美食只是起点,旅游亦非终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才是长远目标。
为了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村烤”需要从食品安全、健康饮食和就餐环境方面进行提升,从服务、经营和管理方面加以规范,朝健康、品质和特色方向发展,在周边产品开发、整体品牌运营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上下功夫。在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村烤”还应积极宣传推介,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丰富体验内容,增加综合消费。具体来说,应坚持以美食为切口,以村民为主体,以平凡日常为载体,以在地文化为灵魂,以生活美学为内容,以乡愁、本真和疗愈为关键词,打造特色鲜明、充满活力、主客共享的烟火乡村。
打造烟火乡村,应统筹处理村民改善生活条件和游客体验乡风乡韵的需求,在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中有机融入文化和旅游功能,突出人情味、烟火气和田园风。
首先,打造主题乡村院落,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结合各部门关于发展庭院经济的相关部署,按照展示乡韵、安放乡愁、疗愈身心的理念,引导有参与意愿、有发展能力、有服务意识的村民利用自家庭院进行改造提升,打造美食小院、农耕小院、特产小院、非遗小院、研学小院、星空小院、怀旧小院、民宿小院、旅居小院等乡村院落,让游客体验自然、简约、质朴的乡村生活。
其次,挖掘地方农耕文化,让游客体验田园劳作。邀请地方文史专家、农业专家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挖掘、梳理、研究地方农耕文化,结合游客需求,以村史馆、采摘园、乡愁书院、非遗工坊、研学基地等为基础,推出“村烤+采摘”“村烤+垂钓”“村烤+厨艺比赛”“村烤+非遗研学”“村烤+短视频创作大赛”等产品,让游客走进“村烤”食材种植养殖和加工基地,欣赏四季田园风光,了解食物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过程,感受田园劳作的辛苦与乐趣。
最后,策划特色节事活动,让游客品味乡风乡情。按照“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原则,利用好乡村集市、传统节庆活动,借鉴广东仁化“闹春牛”、贵州榕江“村超”、山东滨州黄河大集、云南大理古生宴等经验做法,策划组织生活气息浓郁、居民游客参与度高的特色节事活动,搭建主客互动、价值共创的平台,吸引游客前来沉浸式体验质朴、真诚、温情的乡村生活。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