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泉州花灯、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安溪竹藤编、永春纸织画……作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城市,泉州坐拥7项世界级、36项国家级、128项省级非遗。近年来,随着泉州文旅的持续“出圈”,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也日益走进大众视野。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走进各类非遗课堂,在亲自动手中感受文化魅力、实现自我充电,也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光彩。
受众增多 非遗课堂多点开花
“彩扎灯工艺复杂,需经过设计造型、扎骨架、制光装灯、裱糊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周六下午,泉州老城区水门巷曹氏花灯艺坊内,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淑贞手持彩扎灯向围坐的学员介绍制作过程。坊内悬挂的各式花灯流光溢彩,数十名学员全神贯注地进行绷绸布、贴花边等工序,不时向老师请教技法、交流心得。
“只要有人想学花灯,我们都会毫无保留地教。”曹淑贞笑着说,现在很多人不再满足于纯粹观赏花灯,而是希望动手学习体验花灯的制作过程。她和家人联合泉州非遗馆、鲤城区文化馆等单位,在工艺坊不定期推出周末公益课堂,同时以花灯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活动推广花灯制作技艺。如今,慕名而来学习体验的市民、游客越来越多,其中年轻受众也明显增多。
类似的场景,如今并不少见。泉州非遗馆、泉州市艺术馆、泉州老年大学、各区(县)文化馆等官方场馆及不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都推出了非遗体验活动、非遗课堂。与此同时,市民、游客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热情也催生了市场化的非遗夜校与体验工坊。9月15日,位于泉州古城新华南路的非遗创想空间推出首期“印记闽南非遗夜校”,开设拓印、金苍绣、刻纸、妆糕人、南音等课程,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下班后走进课堂。
“首期课程免费体验,面向18至45周岁青年开放150个名额,课程上线后5分钟就被抢空,不少学员还在追问下次开课时间。”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少年轻人对高质量的夜间文化活动存在需求。之前各地兴起的“青年夜校”很受欢迎,而泉州丰富的非遗资源是本地的特色及优势所在。因此,他们精选了容易上手的闽南特色项目,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亲自授课,为年轻人提供一个下班后走出家门、接触传统文化的平台。
兴趣体验 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
“看着普通的面团在手中慢慢变成栩栩如生的作品,很有成就感。”在泉州妆糕人课堂上,27岁的上班族陈聪伟完成了自己第一个作品“滴水兽”,满意地说。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对各种非遗技艺感兴趣,却难得有机会深入接触,之前偶然在社交平台上看到非遗夜校的课程,他立刻报名参加了泉州妆糕人项目。“亲自动手制作,才愈发体会到非遗的魅力,这些技艺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传承。”
来自湖南的“00后”陈韩宇连续两个周末走进非遗花灯代表性传承人的公益课堂。“之前在非遗馆看到手工花灯特别惊艳,还专门上网查过资料,趁着周末有时间过来学习下花灯制作的过程。从看到做,感觉完全不一样,收获很大。”她表示。作为泉州师范学院舞蹈编导专业的研三学生,她还计划将花灯的框架与光影元素运用到毕业设计舞台中,尝试探索新颖的表现形式。
从事IT行业的刘重则被刻纸的“慢节奏”所吸引。“平时工作整天对着电脑写代码,人都是紧绷的,但刻纸不同,它的每一笔都急不得,让人不自觉地放松下来。”在他看来,这种需要耐心与专注的非遗技艺课程不仅是触摸传统文化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慢充电”。
深入学习非遗赋能职业发展与创新灵感
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非遗不仅是兴趣爱好,更成为职业发展的“灵感源泉”。福建农林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杨希在《民间工艺传承与创新设计》的课堂上,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克忍老师带来的珠绣作品“一见钟情”。“珠片与珠子本身的华彩,搭配独特的绣法,让作品极具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她赞叹。
短暂的基础课程让杨希意犹未尽,她开始自学珠绣技艺。“做出来的效果总跟自己预想的有差距。”她坦言。今年暑假,她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课,前往陈克忍老师的工作室继续学习。在这里,她不仅收获了更多技法干货,也更加坚定了将泉州珠绣融入设计的想法。
在泉州期间,杨希和同学还走访了花灯、木偶戏、剪纸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一次拜访花灯传承人时,她萌生了将花灯与珠绣融合的创作想法。她以经典花灯结构为框架,运用玻璃珠、米珠与亮片替代纸绢,通过平绣、凸绣、叠片绣等针法,构筑出花灯的造型与纹饰,并内置暖光LED灯带,反复调整珠片疏密以优化透光效果。从设计到制作历时一周,一盏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的珠绣摆件灯饰终于完成。
这次成功探索,给了杨希更多信心与动力。之后,她又陆续创作了蝴蝶、金鱼、桂花等珠绣饰品,还将年轻人喜爱的表情符号、动漫形象融入设计,这些作品在社交平台上颇受欢迎。
“珠绣的每一处闪光,都是无数针穿引而成的。要做成一件好作品,不仅需要极大耐心、专注力,手上更要有精细的控制力。”杨希深有感触。即将毕业的她,计划新学期再次前往陈克忍工作室实习,同时她也在思考如何创新地将这些非遗元素运用在香囊、包包、饰品等产品设计中。“希望能以更年轻、更鲜活的方式,让这门传统手艺的‘闪光点’继续亮下去。”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