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漳州人民剧场内接连上演了《九龙江与水仙花》《寻缘》等多出好戏。歌仔戏演员从观众身边缓步登场,观众成为剧情的一部分,古老的民间传说在剧场中“活”了起来……沉浸式互动的表演形式不仅收获了满堂彩,更打破了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这不仅是一次演出形式的创新,更是一次传统戏曲如何走近现代观众的文化实验。
破壁 观众成为“剧中人”
“媒婆突然把喜糖递到我手里,邀请我帮忙说媒,太有意思了!”长假期间,在漳州人民剧场,不少观众第一次体验到“被拉进剧情”的惊喜。灯光渐暗,演员不是从幕后,而是从观众席的过道中缓缓走出,身着戏服的颍川公子就在第三排座位前停下,对着一位年轻观众深情吟唱;媒婆穿梭在座位间,拍着观众的肩膀热情说合,引得满场会心的笑声。
在《九龙江与水仙花》的演出中,用来镇压妖龙的大型道具“巨石”从观众席“滚”过,由现场观众合作传递给舞台上的男主角,过程中激起阵阵惊呼。“看戏时,观众能与演员互动,与剧情产生连接,太有趣了,我从来没想过歌仔戏可以这么演!”漳州观众黄晨阳在采访中激动地说。
这种“零距离”的演出,让整个剧场都变成了舞台。10月2日晚,观看过《寻缘》的“90后”厦门观众陈梦吉分享道:“媒婆突然把红绸塞到我手里,让我帮忙系个同心结。虽然只是个小动作,却让我完全投入剧情中,仿佛自己真的在为一对佳人牵线。”她的感受代表了多数观众的心声——第一次觉得戏曲离得这么近,观众不再是在台下远远地看戏,而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演出结束时,观众席的掌声、欢呼声久久不散。散场后,还有不少观众与演员合影、互相讨论剧情。这种全方位的沉浸体验,不仅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更重构了观演关系——剧场不再是割裂的“演”与“看”,而成为共同沉浸的叙事场域。
焕新 传统非遗“活”起来
此次演出是歌仔戏《九龙江与水仙花》的首演,这出戏的剧本根植于漳州民间传说《九龙江与水仙花》。节目编剧、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姿莹回忆说:“这是我十多年前初到漳州时听到的第一个民间故事。当时我就被这段凄美的传说深深打动。这些年来,我一直希望用戏曲的形式把这个美丽的故事演绎出来,让更多人看见。这次与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戴越兴导演、张丽红老师合作,我感到荣幸。杨美莉、李妙煌、周艺斌等优秀演员的表演让我的剧本有了骨血与灵魂。”
与《九龙江与水仙花》不同,《寻缘》已于今年“五一”期间在漳州古城试水,现场观众反响热烈,单场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近4万。国庆期间再次登上舞台,《寻缘》的魅力依旧不减。李姿莹特别提到一个细节:“演出后,我接到了许多非歌仔戏爱好者的观众朋友的反馈,大家都表示这样的戏‘很好玩’‘印象很深刻’。”这样的反馈让她倍感鼓舞。
“我理解在当下传承传统文化的困难。关键是要先让观众愿意接触歌仔戏,才可能喜欢、热爱,进而传承。”李姿莹表示。沉浸式互动正是让歌仔戏从“博物馆式”陈列走向“可触摸、可共情”的关键一步。正如一位带着孩子来看戏的母亲所说:“以前觉得歌仔戏是老人家看的东西,没想到孩子看得比我还投入。当演员从他身边经过时,他兴奋得直拍手。”这种转变正是创新剧场想要达到的效果。
沉浸式的互动演出不仅打破了“第四堵墙”,也为文旅融合开辟了新路径。观众在观演过程中完成从“局外人”到“剧中人”的身份转换,获得深度的自我认同与情感满足,歌仔戏则得以更亲切、开放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实现非遗传承与文旅发展的双赢。
升级 剧场拓宽新舞台
作为此次沉浸式演出的舞台,漳州人民剧场本身也正经历一场“焕新”。今年9月,漳州传媒集团权属企业融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接手运营漳州人民剧场后,对剧场进行了设备升级,新增切割灯、LED摇头染色灯、数字调音台等专业设备,进一步提升视听体验。
沉浸式歌仔戏的成功试水为人民剧场的运营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保障官方活动的前提下,商业演出将成为漳州人民剧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融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赖佳毅表示。目前,剧场已与福建剧院联盟建立合作,积极与联盟内全省二十余家专业剧院、剧场互动交流,计划将京剧、脱口秀、儿童剧等更多优质剧种、演出引到漳州,同时也为漳州歌仔戏、布袋木偶戏等剧目走出漳州提供更多机会。10月29日,福建京剧院将到漳州人民剧场开展京剧《红娘》商业演出。
此外,剧场还计划与更多演艺公司、第三方平台合作,形成“场地+演出+宣传”的良性互动模式。赖佳毅说:“我们希望逐步打响人民剧场的知名度,将其打造为功能合理、设施完善的高水准剧场,成为漳州文化繁荣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