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名著照亮多彩旅途 旅游丰盈文学生命
时间:2025年10月29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共同启动了“跟着名著去旅行”,此举旨在深入挖掘名著资源,赋能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众所周知,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常以特定地域为核心,将“地方”从单纯的地理空间转化为承载文化记忆与情感价值的文学意象。例如,鲁迅的核心书写地域是江南水乡;沈从文的核心书写地域是湘西等,这便是“地方书写”。而如今,文学名著所构建的“地方书写”,正日益成为影响当代游客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因素。“跟着名著去旅行”这一倡议精准地触及了文旅融合的这一重要趋势。这不仅是促进消费的短期举措,更是构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旅游产业的长远之策。

  第一,文学名著通过“地方书写”完成对地理空间的“文化编码”,从根本上重塑游客的出行决策与体验模式。

  在传统的旅游决策中,风景、气候、设施等是首要考量。然而,在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文学名著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通过其独特的“地方书写”,对地理空间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文化编码”。它不仅仅是描述一个地方,更是定义、赋能乃至重塑一个地方,使其从单纯的地理坐标,升华为一个承载着故事、情感与集体记忆的“文化意象”。

  这一“文化编码”过程,可以深刻改变游客的“行前—行中—行后”全流程。行前,文学作品成为旅游灵感的起源和行程规划的指南;行中,游客的体验是对文学场景的验证与沉浸;行后,旅行记忆又与文学阅读感受相互交融,形成更为牢固的文化认同。因此,“跟着名著去旅行”倡议的提出,正是对这一日益增强的旅游消费新趋势的敏锐洞察与积极引导。

  第二, 从“点状打卡”到“线性沉浸”,文学塑造旅游的多元路径。

  文学名著对旅游的驱动,已呈现出从静态景点到动态线路,从单一朝圣到多元体验的丰富图景。

  首先,经典文本是“点状”文化地标的“孵化器”。这是最直接、最经典的联动模式。李白的《赠汪伦》让安徽泾县的桃花潭成为友情的圣地;鲁迅笔下的鲁镇、咸亨酒店,构成了绍兴独特的文学肌理,使游客步入其中便仿佛走进文学世界;沈从文的《边城》让凤凰古城享誉海内外,其文学光芒远胜于单纯的沱江风光。这些地方因文而兴,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那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学基因。游客前往旅游,本质上是进行一场“文化朝圣”,旨在亲眼印证那个已在心中生根发芽的文学世界。

  其次,长篇游记与叙事是“线性”文化遗产的串联线。比“单点”地标更进一步的,是文学对完整旅游线路的构建。陆游的《入蜀记》与范成大的《吴船录》,一溯一顺,共同描绘了宋代长江的壮阔图景,为今日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丰厚的文献基础与叙事线索。《徐霞客游记》更是典范,其笔下对喀斯特地貌的科学考察、对山川形胜的生动描绘,串联起一条从华东至西南的“徐霞客足迹”线性文化遗产廊道。跟着这类名著旅行,可以让游客的旅途成为一次追随先贤足迹、阅读大地文章的沉浸式体验。

  最后,文学IP是沉浸式文旅业态的创意源。随着旅游体验的升级,文学IP的转化已经超越简单的景点复原,走向更深层次的业态创新。莫言获奖后,其故乡高密并非止步于故居保护,而是以“红高粱”为核心IP,整体规划,打造影视基地、文学馆等,将整个“高密东北乡”转化为一个庞大的、可感知的文学空间。近年来,基于《西游记》的主题景区、基于《红楼梦》的园林实景戏剧、基于武侠名著的剧本杀体验等,都是将文学符号转化为可参与、可消费的旅游业态的积极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层次。

  第三,多方协同,共同奏响“文学与远方”的交响乐章。

  要让“跟着名著去旅行”从一项倡议落地为一场可持续、高效益的产业实践,需要政府、企业与游客三方协同发力。

  首先,对于地方政府与景区来说,需从“粗放借用”转向“精细运营”,实现文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一要做好“挖掘”与“定位”的功课。系统梳理与本地相关的作家、作品、典故,避免同质化竞争,找到最具独特性的文学标签。二要致力于“活化”与“融入”的打造。杜绝生硬的挂牌和雕像堆砌,而应通过沉浸式戏剧、主题线路、AR情景再现等技术手段,让文学场景“活”起来。例如,在杜甫草堂,可设计“诗圣的一天”沉浸式叙事路径;在《三国演义》相关遗址,可开发战略推演体验项目。三要构建“业态”与“产业”的生态。推动文学IP向文创产品、特色餐饮、主题住宿等衍生,形成完整的消费链条,让游客不仅能看,还能住、能吃、能玩、能购,延长停留时间,提升综合收益。

  其次,对于旅游企业与规划机构来说,需从“产品思维”转向“内容思维”,成为文学故事的讲述者。旅行社可精心设计不同文学主题的深度游线路,并配备具备深厚文学素养的专业导游或特邀学者随行讲解,提升旅程的文化含量。规划公司应具备将文学抽象意境转化为可游、可感实体空间的能力,打造出更多具有示范效应的文学旅游目的地。

  最后,对于广大游客而言,需从“被动观光”转向“主动寻访”,完成自我角色的升华。在出行前,游客可以主动“预习”相关文学名著,为旅途进行“文化充电”。这不仅能极大提升在现场的共鸣感与获得感,更能帮助游客形成独特的旅行记忆与个人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是“文学旅行”的发现者与传播者,通过分享自己的游记、攻略与感悟,反哺“文学旅行”的生态,形成良性循环。

  文学名著,是经过时光打磨的文化宝石,镶嵌于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跟着名著去旅行”的倡议,引导大众以及业界以旅行的方式去开启这些宝藏。当《徐霞客游记》中的险峻山水、《红楼梦》中的亭台楼阁、《边城》中的静谧河湾,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成为脚下的旅途与眼前的风景时,游客便完成了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与文化的拥抱。期待业界共同携手,让文学照亮远方的征程,让旅行丰盈文学的生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作者:吴必虎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