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非鲤莫属”——泉州历史名人民间文艺秀在府文庙广场举行,这场融合泉州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文艺秀,让市民群众在视听交融中,重新认识了十位与泉州渊源深厚的历史名人。
泉州历史名人民间文艺秀现场
演出开始,“俯仰之间,得此小诗,愿与诸君共赏。”沉稳的声音响起,但见身着绯红官服的“朱熹”缓步登台,这位曾多次游历泉州、讲学兴教的南宋大儒,仿佛穿越时空亲临现场。弦管悠扬间,泉州市第七中学与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的学生以千年南音演绎《春日》,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哲思谱入古调。
紧接着,泉州市明新华侨中学、泉州市泉中职业中专学校、鲤城区传春幼儿园与泉州市第六中学联袂演绎《招宝侍郎逛元宵》,拍胸舞、火鼎公婆,刻纸花灯等多项非遗汇聚一堂,令人目不暇接。舞台上,非遗云集,生动演绎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治理时期“君臣共庆元宵”的繁华场景。
“厝边头尾,大家好!”惊堂木一响,藝煌“陈三五娘”传习所的表演者陈毅煌登场了。他以泉州讲古这一艺术形式,将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泉州的传奇见闻娓娓道来。这位摩洛哥旅行家在元朝时抵达泉州,盛赞此为“世界大港之一”,更对泉州出口的瓷器赞赏有加。泉州市新隅小学的学子们则以刚劲有力的南少林棍术,在《俞龙长剑·千古雄风》中,展现了民族英雄俞大猷的赫赫雄风。“韩琦若无母教示,哪有今日进士公!父母恩重当思报,孝道才是传家宝!”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的14名学子带来布袋戏《韩琦思亲》,演出落幕时,一句句闽南语念白掷地有声,“孝道才是传家宝”七字久久回荡在观众心中。该校六年级学生吴优在剧中担任说书人,为了讲好韩琦的孝亲故事,她提前深入了解他的生平,“当我用闽南语讲述时,那些故事仿佛活了过来,更能打动人心。”
黄清辉木偶制作工作室带来全新创排木偶剧《焚书断线》,世界级非遗“提线木偶”与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焚书》相遇,在丝线牵引间,将李贽生命最后一夜与送餐衙役的灵魂辩论搬上了舞台。这位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巨擘,其批判传统、倡导“童心说”的启蒙思想,与泉州敢为人先、包容开放的城市气质一脉相承。千丝万缕,一提一放,既是木偶戏的技艺展现,更演绎出李贽挣脱世俗束缚、追求精神独立的卓然风骨。
据悉,本次展演由鲤城区委宣传部、区委史志室、区教育局、区文联、区社科联联合主办,整场演出围绕李贽、韩琦、郑成功等十位与泉州渊源深厚的历史名人,以提线木偶、南音等十二项非遗形式进行创编,不仅生动呈现了名人精神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更通过校地合作、活态展演的方式,增强社会对泉州历史名人及非遗保护传承的关注,推动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
此次展演既是“非遗进校园”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2025“文创福建”主题活动暨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周的重要板块。在这场以“文创无界·城市共生”为主题的盛大活动中,来自校园的莘莘学子以精湛的演绎证明:非遗不是陈列于博物馆的静态标本,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能够在当代生活中绽放光彩的“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