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在攻坚克难中长本领出业绩(思想纵横)
作者:张厚美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数 37  更新时间:2025/7/9 11:34:24  文章录入:wxh

  中国的改革发展从来都是在破解问题中向前推进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攻坚克难:“要攻坚克难、集智攻关,瞄准‘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坚持干字当头,履职尽责、攻坚克难,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攻坚克难,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中开拓进取”……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一程程披荆斩棘,一次次闯关夺隘。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困境,中国共产党人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志气豪气,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面对“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拿出“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气呀、劲呀”,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奇迹……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中国建造,震撼人心的中国故事、中国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一起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无论是斗洪峰、抗地震,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稳经济、促发展,化危机、应变局……一次次应对爬坡过坎之难、风急浪高之险、闯关夺隘之艰,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骨子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品格。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攻坚克难的“大熔炉”,不仅检验党员干部的政治忠诚、政治定力,而且能够考验出党员干部造福人民、推动发展的政治担当和政治能力。实践证明,越是急难险重任务,越是严峻复杂形势,越需要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也越能够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经受许多重大考验。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无论是破解改革发展难题,还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仅需要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魄力和胆识,而且需要沉着应对的韧性和本领。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有宽肩膀,也要有铁肩膀;不仅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身处变革时代,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就会耽误事;如果德不配位、能力平庸,缺少几把刷子,就难以干成事。破解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等“本领恐慌”,需要党员干部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开展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办法,成为做好工作的专门家、主攻手。


  担重任的宽肩膀、扛硬活的硬脊梁,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大风大浪中考验,在急事难事中磨炼。基层一线是培养、磨砺党员干部的大熔炉、主战场,党员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多钻几个“矛盾窝”,多接几回“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蚂蚁”,练就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组织部门要注重加强干部培训,推进干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交流,不断提升干部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更多的行家里手。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攻坚克难既是一种意志品质、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责任担当。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9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