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中国共产党人的规划智慧:一种长期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观 |
| 作者: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48 更新时间:2025/10/27 11:12:20 文章录入:wxh |
|
|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一“中国奇迹”不是“飞来峰”,而是充分体现了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的长期主义这一中国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面向“十五五”时期,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人的规划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何谓规划的问题 中国选择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基于特定国情。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农业基本处于分散的“小生产”甚至手工作坊阶段,急需国家出面“组织起来”。毛泽东同志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指出:“国家工业化的道路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只有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才能克服我国现在先进的政权和落后的经济之间的矛盾,而把贫弱的中国变成真正富强的中国。”这一时期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计划模式合理性的明证。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面对市场自发调节的种种弊端,以及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如粗放型增长、环境污染等问题,规划成为解决这些“市场失灵”问题的良药。通过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计划),我们持续推动企业体制、价格体制和金融体制等改革,扫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解决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等矛盾问题,找到了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手段方法,更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发展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计划)的历史经验回答了何谓规划的问题: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规划主要有两个维度,“从时间上看得远一些,从空间上看得宽一些”。从时间维度看,国家治理的各项工作要按照轻重缓急的次序进行合理安排,要统筹谋划,抓住关键性、决定性因素,把握好节奏和进度,注重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与整体目标保持取向一致性。从空间维度看,既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又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通过集中攻关提出可行思路和务实举措。因此,规划旨在集中全社会的力量解决那些市场运行需要但又不能自发解决的工业基础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共同富裕等基础性、制度性问题,以确保市场和社会运行更符合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需要。 综观之,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五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确保长期发展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的高度统一。 2.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为什么要规划的问题 规划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无序竞争造成社会失序的批判与救治。恩格斯指出,“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生产或管理的无政府状态总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最健全的市场机制也存在“市场失灵”的难题,需要国家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年规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及其社会功能看,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为什么要规划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理由: 第一,规划是后发国家现代化“起飞”的必由之路。当毛泽东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决定借鉴苏联的计划体制搞五年计划时,当时的技术经济状况不仅“一穷二白”,而且“一片散沙”。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起飞”,用规划的或社会主义集中力量的方式几乎是不二选择。 第二,规划有利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即使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时代,也需要国家规划发挥应有的治理功能,市场机制与国家规划不仅是互补的,而且是一个互为内化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发展中必然会出现需要解决的一系列与市场机制有关的重大问题,比如,“十四五”规划针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等进行了针对性部署。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越深入,它对国家规划的要求就越高;用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三,规划能够将战略目标与发展政策、具体举措有机统一起来。强调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正是具备强大整合与引领能力的现代政党组织,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一五”计划期间通过156项工程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八五”计划期间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基本框架,“十四五”规划则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通过五年规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我们党将战略目标与发展政策、具体举措有机统一起来,确保党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绩效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美好生活现实。 3.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如何制定和实施规划的问题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计划)的成功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回答了如何制定和实施规划的重大实践性问题。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年规划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规划的制定及实施都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有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注重调查研究,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规划编制前期,牵头部门会同各部门、地方政府及科研机构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如经济增长潜力、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等),为规划编制奠定基础。规划编制期间,会广泛征求地方、部门、专家及社会公众意见(如通过网络征集民意)。规划还需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等衔接,确保目标一致;同时对接国际环境,兼顾对外开放需求。“十三五”规划编制时,曾邀请国外专家为规划编制提出建议。“十四五”规划开启了网络问政的方式问计于民。“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通过中央媒体官网、客户端、平台专栏等形式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听取全社会意见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311.3万条。这意味着,中国规划的编制不仅在各部门实现了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也充分吸收国内外经验与民间智慧,确保规划制定的民主性、科学性。 第三,构建科学合理、权责清晰的实施机制。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规划实施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和实施责任,是确保规划部署变为美好现实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将五年规划纲要定位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将其作为优化政府职责体系的一部分,保障了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概言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长期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确保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体现了一种长期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观。 (作者:曲婧、安维复,分别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