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浅谈古典文学素养与文旅新闻写作
时间:2022年06月24日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一、提高古典文学素养有助于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与古典文学在写作手法、写作规律上有很多共通之处。记者,尤其是文化和旅游行业媒体记者在写作新闻报道时,常常需要用到古典文学知识。古典文学不仅可以拓宽记者的知识面,还能为新闻报道锦上添花。

  (一)新闻写作与古典文学一脉相承

  新闻写作,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按一定的要求,制作成一定题材的新闻作品的过程。中国古典文学,广义指先秦至清末的中国文学,包括作家、作品、文学理论等,狭义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

  有人可能会认为,新闻强调“新”,而古典文学重在“古”,二者相去甚远。实际上,作为写作的一个门类,新闻写作根本上还是来源于文学,更进一步说,是从古典文学中逐步发展而来。现在很多高校在设置学院、专业时,常常将中文系与新闻系放在一起,比如四川大学的“文学与新闻学院”,便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昨天的历史就是今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也会变成明天的历史。我国古代没有新闻记者,但却有专职史官。《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史”的初义,即古代记事之官吏。有趣的是,“记者”与“记事者”仅一字之差。新闻写作讲究客观陈述,这与古代史家倡导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态度一脉相承。为了客观公正地记载,有些史官不畏强权,坚持“实录”原则,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新闻记者在写作新闻报道时,也应以客观、真实、准确为要,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新闻”。

  除了真诚、客观的写作态度,史书的写作笔法对新闻写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司马迁的《史记》便对通讯写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正如余琦在《通讯写作教程》中所言:“它是真实事件的画卷,是真实人物的蜡像,不仅对历史对生活负责,讲求真实性,而且在写法上文约而事丰,堪为新闻笔法之鼻祖。”

  (二)新闻写作离不开古典文学

  虽然没有硬性规定,新闻记者必须要读多少古文、背多少古诗,但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学素养很有必要。比如当新闻报道对象引用一句古诗文或典故时,记者首先必须了解这句话,知道它的意思,才能对其进行报道。文化和旅游行业媒体记者的采访对象可能是古典文学专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博专家等,要跟他们进行深入对话,还要深入浅出,写出普通读者能看明白的好新闻,必须具备足够的古典文学素养。

  此外,记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常常需要查阅资料,其中便包括古典文学作品,小到识别繁体字、给古诗文断句,大到甄别古籍版本,选取可信材料,都会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比如,旅游媒体记者在对某一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进行报道时,常常会涉及当地的历史沿革、文物古迹、文化名人等,其中不少材料都是以古文写成,需要做细致的研读和甄别。有时候,一些旅游景区的海报、标识标牌上也难免错讹,如错别字、繁简转换错误、断句错误等,如果记者一知半解,据此写稿,那就难免以讹传讹、贻笑大方。一个严谨的记者在进行涉古报道时,应根据现有材料按图索骥,查阅相关古籍甚至古代碑刻、拓片等一手资料,以保证报道的真实、客观、可靠。

  (三)古典文学能为新闻写作锦上添花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提出:“古典文学是语文最厚实、最肥沃的土壤。白话文如果没有古典汉语的熏陶,是很单薄的。”新闻作品作为白话文的一种,除了必备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一件新闻作品,若能在让人了解新闻事实的同时,还能赏心悦目,获得美的熏陶,那便不再“单薄”,而是具有了美的“厚度”。古典文学具有言简意赅、文辞优美、表现力强的特点,恰当地引用古典文学中的优美词句、运用古典文学的写作技巧,可以使新闻语言多姿多彩,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古诗尤其是律诗,常常具有押韵、对仗、用典的特点,读来朗朗上口,充满韵律美。如今各大报纸在制作标题,尤其是两句标题时,仍常常会用到对仗的技巧。如《人民日报》的文旅新闻标题《与时间赛跑 为文物护航》《奏长河京韵 绘古都风华》《书香引领风尚 文化塑造风骨》等,再比如《中国旅游报》的标题《解决急难愁盼 落实旅游为民》《做好文旅发展文章 擦亮“伟人故里”名片》《情系梆子戏 心怀家国梦》等,虽然不像古诗一样严格遵守诗词格律,但两句字数相同、结构相对,在概括新闻内容、点明文章主旨的同时,又充满古典文学的韵律美,取得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二、如何运用古典文学进行新闻写作

  (一)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撷取语料

  古典文学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最常见的方式是直接引用或化用古诗文词句,用于新闻标题、导语、正文中,以此为新闻作品服务。

  标题是新闻写作的“文眼”,是读者快速获知新闻内容的窗口。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可以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将古诗文用于标题,不仅工整典雅、朗朗上口,而且言简意赅、意蕴丰富,让人眼前一亮。

  在新闻标题中引用古诗文,可分为直接引用和化用两种。其中,直接引用是指根据文章内容和主旨,恰当地引用诗文原句,作为新闻的主标题或引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其中,“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既要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又要尽心于精细微妙之处。2022年1月3日,《中国旅游报》1版刊发《致广大而尽精微 描绘更美“诗与远方”——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在文化和旅游业界引发热烈反响》,以“致广大而尽精微”入标题,既呼应了贺词原文,又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了文旅业界鼓足干劲、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为人民描绘更加美好“诗与远方”的决心。

  化用,则是在引用整句诗文不足以表达主题,或者不够精当的时候,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适当增删、修改原句字词。比如2022年1月11日《中国旅游报》3版刊发的《“寸锦寸金”飞入寻常百姓家》,报道了南京云锦以全新面貌融入现代人生活的事迹,标题巧妙引用唐代刘禹锡《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加上“寸锦寸金”四字,生动揭示了曾经“寸锦寸金”的云锦变身旅游商品融入现代人生活的主题。

  在进行文旅新闻写作时,还可以在正文中直接引用古诗文材料,让读者直面一手材料,知道相关事件的来龙去脉。比如《中国旅游报》2022年1月11日6版的报道《圆明园里的“宫廷”和“市井”》介绍了圆明园新推出的文旅体验点“拾光买卖街”。“买卖街”是清朝皇帝感受民间习俗、市井文化的宫廷市集,记者在文中引用清人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中有关圆明园买卖街的记载:“高庙时,每新岁,园中设有买卖街……”让读者知晓圆明园买卖街之缘起。

  (二)借鉴古典文学的写作技巧

  古典文学作品经历千百年时间检验流传至今,成为经典,其中蕴藏着丰富、高超的写作技巧。新闻、古文多有相通之处,学好古文,借鉴其优秀的写作技巧,如谋篇布局、材料选取、字句推敲等,对写好新闻大有裨益。

  从谋篇布局上说,新闻写作讲究提纲挈领,以导语简单概述事实,这种写作方法,在古典文学中早有先例。比如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开篇即点明何时(永和九年暮春)、何地(会稽山阴之兰亭)、何人(群贤、少长)、何事(会,毕至、咸集)、何故(修禊事也)等“新闻五要素”,然后再展开后面的描写与论述,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也堪称一段优秀的新闻导语。

  从材料选取和字句推敲上说,古文和新闻都有“贵短”的传统。新闻写作的任务,是及时、准确、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要求新、快、准,因此,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都倡导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最忌连篇累牍。这种力求精简、少用浮词的传统,与古典文学的要求一脉相承。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说:“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文贵“精要”,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就不用几句话;短句子能说明白的,就不用长句子。否则“句长一言”,不但于文章无益,而且很可能“辞妨”,让读者不知所云。刘勰还说:“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环隐为奇。”倡导“辨洁”“明核”,反对“繁缛”“环隐”。如今的新闻写作也应如此,简单交代清楚事实,是为“辨洁”“明核”;不堆砌材料,不炫“文采”,便不“繁缛”;不卖关子,直击要害、直奔主题,便不“环隐”。

  那么,如何做到“辨洁为能”“明核为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列出“镕裁”一章,提出“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如今的文旅新闻写作,也需要“镕裁”。首先明确自己要写什么内容,然后据此整理材料、下笔撰写,与主旨无关或较少关联的事例、浮词,尽可删去或进行整合。比如有的记者在写作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相关报道时,喜欢罗列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前后的对比,深度采访本是好事,但如果采访十来个村民,说的都是差不多的话,讲的都是差不多的故事,那就没必要全部保留,只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两位村民及其事例即可。同时,文词也应尽量简洁。

  三、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古典文学应坚持一定原则

  提高古典文学素养固然对新闻写作有所裨益,但古诗文毕竟不同于现代语言,新闻读者也并非人人都是古典文学专家,因此在运用古典文学进行新闻写作时,切忌“喧宾夺主”,而是要坚持准确、浅易、适度的原则,不要“为了用古文而用古文”,更不要“不会用古文硬用古文”。

  (一)要准确

  在各种各样的新闻差错中,文史知识方面的差错占很大比重。在引用古诗文作标题、例证时,必须确保准确。一是要确保引用词句的准确。由于古籍版本、繁简转换、生僻字等问题,新闻作品中引用古诗文出错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在引用时,务必查阅权威版本,注意繁简转换,以防引用出错。二是要确保引用情境的准确。很多典故流传千百年来,有其固定的使用情境,选用时必须严格甄别,切不可一知半解、望文生义,最后驴唇不对马嘴,闹了笑话。

  (二)要浅易

  新闻重在及时、准确地传播信息,一切写作方法、手段,都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而服务,运用古典文学时也是如此。在新闻写作时最好不要堆砌太生僻的字眼、典故,让人不知所云。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批评汉代的扬雄好用“艰深”的文辞掩盖“浅易”的内容。新闻面向普通大众,新闻写作宜做到浅显易懂、明白晓畅,即使引用古诗文,也不可太过艰深晦涩,不得不用僻字僻典时,应在相应位置予以注解。

  (三)要适度

  过犹不及,新闻报道不是“炫技”之处,适度引用、化用古诗文,可以起到丰富文章内容、增强可读性的效果,但若连篇累牍,只有密密麻麻的“故纸堆”,而缺乏生动鲜活的新内容,那便有“掉书袋”之嫌,让读者望而却步,于新闻传播无益。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报》社有限公司)

(作者:李凤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