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旅游人才网
理论前沿
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上)
时间:2019年03月10日信息来源: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2017年全年及2018年上半年,国内旅游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假日旅游、红色旅游持续旺盛,年轻人开始主导旅游市场新格局,旅游消费分层开始显现,游客品质化需求日益突出,区域旅游市场格局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但城乡二元格局继续扩大。2019年,尽管不确定因素在集聚,但支撑国内旅游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政策环境在继续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动能在不断积累,旅游发展仍将继续保持旺盛态势。

  一、2017年全年及2018年上半年国内旅游发展状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美好生活重要组成的当下,这一矛盾既表现在旅游市场需求的转向,也表现在优质旅游产品、出游时间和空间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时代,大众旅游、全域旅游和优质旅游发展新时期,我国旅游消费正朝品质化转向,并继续领跑宏观经济。

  (一)市场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众旅游发展所必须的经济基础、交通和技术条件、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带薪假日等结构性和文化性条件不断成熟,旅游活动逐步从小众人群走向大众市场。按照统计数据测算,2000年到2017年十八年间(注:从2011年起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方式发生变化,此处未剔除因调查方式变化带来的影响),国内旅游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图1),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幅为11.9%,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7.0%,远远高出同期我国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增幅。2017年,在持续增长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升级需求和业已形成的消费习惯支撑下,国内旅游消费需求旺盛。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0.0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57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9%,两项指标连续第九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可以说,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2018年上半年,我国旅游发展延续了多年来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国国内游客人数达到28.2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尽管出游人数和人均花费增速放缓,但旅游在拉动消费增长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上)

  (二)假日旅游成为新民俗

  节假日是我国国民出游的重要时间节点。2000年到2018年国庆长假,全国接待游客人数年均增幅达到14.9%,旅游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9.9%(见图2);2002年到2018年春节长假,上述两项指标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3%和20.9%(见图3)。假日旅游消费持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且高于过去多年的年均增幅。假日期间,拖家带口开展自助游、自驾游和各种本地休闲等活动,已经带着一种仪式感成为中国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上)

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上)

  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全年七个节假日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4.92亿人次,旅游收入实现同步增长。其中,2017年春节长假全国接待国内游客3.44亿人次,同比增长13.8%;实现旅游收入4233亿元,同比增长15.9%。中秋、国庆长假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1.9%;实现旅游收入583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3.9%。2018年,全国元旦、春节、清明、端午节、五一节等五个假日的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较2017年同期增长8.8%和10.0%,假日旅游初显增速放缓迹象,假日旅游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也开始显现。假日期间,自驾游、乡村休闲、都市娱乐等消费持续旺盛,邮轮旅游、主题公园、亲子研学、避暑度假等以家庭为主体的业态高速增长,房车旅游、博物旅行、山地旅游、一站式休闲度假等业态发展提速。但假日集中出行伴随的热门景区、路线和城市交通拥挤、安全问题、生态环境压力,以及市场监管等老大难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三)红色旅游彰显时代魅力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时代传承备受关注。2017年,我国红色旅游人数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2018年上半年,全国红色旅游信息报送系统中18个红色旅游信息报送重点城市和填报数据的436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游客4.84亿人次,相当于国内旅游人数的17.13%;实现旅游收入2524.98亿元,相当于国内旅游收入的10.32%。当前的红色旅游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节假日需求稳定,红色旅游成常态。在法定节假日、小长假,以及党和国家重要节事活动前后,红色旅游景区参观学习活动明显增多,半数以上的研学旅游包含红色旅游目的地,或者融入了红色文化元素。二是红色文化教育需求增长,年轻人认同感正在增强。年轻人在游客群体中开始占据多数,游客结构在悄然年轻化。红色旅游景区与文化、创意和科技的融合创新对年轻游客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80后、90后、00后逐渐成为红色旅游的中坚力量,80后父母携带10后子女到访红色旅游胜地成为一大亮点。三是红色旅游品质受关注,文化需求多样。游客对特色鲜明、文化主题较为突出的景区更感兴趣,与自然风光、休闲度假融合紧密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热度高。“红色旅游+影视+乡村旅游”、研学旅游、“观光度假+红色旅游”、深度体验等新模式带动了红色文化传播。四是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加速。与其他旅游业态深度融合及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等创新模式受欢迎,已经形成了一批“红色旅游+”、特色教育培训品牌、红色影视基地等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新的出游体验。

  (四)旅游消费分层逐步显现

  受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和政策推动,伴随85、90后等年轻游客群体逐渐成长,大众消费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旅游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消费分层加速。同时,旅游消费大众化与结构分化并存特征更加明显,小众市场不断涌现,但休闲与观光需求将长期并存。具体表现为:其一,大众旅游市场稳步增长,小众旅游市场高速增长。从大众市场看,旅游人数和消费持续多年稳定增长,2017年我国国民出游率已达到3.7,作为发展型消费的大众旅游活动已经普及。同时,邮轮旅游、房车旅游、户外探险、博物旅行、极地旅游、婚尚旅游、体育旅游、电竞旅游、研学旅行、毕业旅行、影视旅游、定制旅游等小众旅游市场遍地开花,长尾效应逐渐明显。其二,城市居民乡村休闲增加,农村居民出行距离延长。从统计数据看,城镇居民的旅游休闲需求加速增长,且从总量上看已超过观光性需求。2017年城镇过夜游客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占比达57.2%,同期“观光游览”为目的的游客占比达51%。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电信研发的乡村旅游大数据,2017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平均出游时间为29小时,2018年上半年出游时间上升为29.7小时,城镇居民乡村休闲时间持续增加。2016年农村居民出游人均旅游交通花费占比为29.5%,2017年此项占比上升为34.9%,农村居民出游走得更远了。其三,定制旅游大幅增长,个性化需求稳步增加。携程旅行网《旅游3.0:2017年度定制旅行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定制需求单量已超百万单,营收增长超200%,个性化是定制游的核心诉求。定制游的兴起还催生旅行定制师这一新兴职业,仅在携程定制平台上认证的定制师就超过5000多人。其四,六要素消费需求开始分化,美食、美宿成出游动机。根据在线旅行平台数据,超过60%游客提出了在吃上面的需求,55%的游客为一家酒店定制一场旅行,美景不再是唯一诉求。

  (五)年轻人开始主导市场新格局

  年轻人(注: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皆为青年,本文所指的青年范畴系1975后出生的人群)已占据旅游市场大半壁江山。2017年,90后和00后的人口达到3.3亿,在旅游消费的各年龄段中占据优势。根据《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17》数据,近五年城镇和农村的青年出游人数均达70%左右,年轻人已经占据整个旅游市场的大半壁江山。《2018年春节专项旅游市场报告》显示,年轻人在春节期间出游占整体市场的70.85%,是春节出游的主力军。年轻人生活化、个性化的消费偏好正在主导旅游市场潮流。马蜂窝《2017年旅游消费报告》数据显示,68%的年轻消费者在出国前会提前做好“功课”,查看目的地什么值得买,参考他人推荐和使用体验。作为互联网原住民,除了网红、知名景区打卡外,与当地人共享日常生活空间、共享生活资源、共享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也是他们的爱好,微信、抖音、喜马拉雅、卡牌游戏、短视频、美颜相机等App在旅行当中更是必不可少。此外,年轻人追求品质、体验和时尚的消费诉求成为旅游领域内容创新的源头。他们是品质、时尚和个性需求的主流群体,偏好美食、美景和休闲生活,与体验感强、社交粘度高及个性化产品有天然的亲近感。奶奶的庙、爸爸去哪路线、网红餐厅、一部电视剧、一场电竞比赛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旅行的原因。以互联网为支撑,他们的旅游活动在游前、游中、游后服务高度碎片化,正推动供给端一系列碎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马蜂窝、驴评网、穷游网等OTA依托UGC(用户生成内容)商业模式,在各自的专长业务领域不断创新产品。年轻人已经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中坚力量。

  (六)游客品质化诉求日渐明朗

  从现在到未来5~10年,中国将进入品质化消费阶段。品质人群与其他群体最核心的差异在于生活方式,文化、投资将是其主要消费对象。追求生活品质、理性而从容的消费、爱生活爱旅行、注重家庭等等是品质人群的主要特征。品质化消费体现在旅游领域主要表现为,一是游客活动从美丽风景转向美好生活。游客出游的重点关注对象从单一的交通、住宿和著名景区点延伸到目的地商业体系及生活环境。约七成的游客出行选择在非景区,超过50%游客表示对将要去的旅游目的地非常了解。旅游活动走进生活是旅游活动散客化、休闲化的必然结果。二是游客消费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游客对目的地的公共服务、商业环境、住宿和休闲环境有了更高要求,对旅行过程交通、住宿等服务的舒适性需求明显增强。数据显示,游客选择高端、精品住宿设施的正在增加。三是家庭旅游兴起。家庭旅游主体地位的形成是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我们知道,生活方式是个人及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从个人来讲,2017年我国国民出游率达到3.7次,旅游是日常生活组成已是社会共识。从家庭来看,旅游是一种认同度非常高的家庭活动形式。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旅游能够带来快乐,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旅游能促进家庭和睦。2017年我国国民旅游中家庭出游比例约占50~60%,是出行方式中占比最高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曾指出,“旅游是人类长存的生活方式”。四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增长。逛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文创基地,甚至广场舞等公共文化和居民文化生活成为游客活动的组成。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数据,2018年国庆节超过90%的游客参与了文化及相关活动。

  (七)区域格局均衡化趋势和城乡二元化并存

  从国内旅游发展格局看,城乡差距、东中西部差距正在缩小。《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显示,2017年区域差异无论是在累计潜在出游力还是在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在均衡化发展的大方向下,局部时间和空间的游客流动不均衡现象仍未有太大改变。以2018年春节为例,春节期间游客分布不均衡现象明显,广东、四川等排名前10位省份游客接待占全国游客接待的63.5%,前15位省份游客接待占比达79.5%。从客源地分布看,前50位客源城市贡献63.8%游客,客源分布不均衡性现象突出、假日集中出游的时间非均衡格局依然严峻。此外,国内旅游发展的城乡二元化格局尚无明显改观。201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出游人数增长13.7%,农村出游人数增长6.3%;城镇居民旅游花费增长13.7%,农村居民旅游花费增长8.3%,城乡居民的出游力差距仍然较大。(待续)

  摘自:《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旅游绿皮书No.17》),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出版。

  作者:唐晓云,中国旅游研究院总统计师、研究员;杨素珍,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统计与经济分析中心实习研究员。

(作者:唐晓云,杨素珍  编辑:llqy)
最新文章
  • 主办单位:福建海峡旅游人才发展中心
  • 备案号:闽ICP备11020331号-1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55号
  • 服务电话:0591-83370069 83370090 83370773 83373721